尽管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为晚期宫颈癌治疗带来新希望,但如何优化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生存获益仍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卡度尼利单抗作为全球首个靶向PD-1/CTLA-4的双特异性抗体,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在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最新发布的《复发转移性宫颈癌诊疗指南(2025版)》中获得最高级别的1类推荐,有望重塑宫颈癌治疗格局。在此背景下,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放疗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曹新平教授,深入探讨卡度尼利单抗独特作用机制、临床价值及其对未来宫颈癌治疗格局的影响,为推动我国宫颈癌诊疗水平的提升贡献智慧与力量。
曹新平教授专访视频
卡度尼利单抗获批后被国内指南推荐为持续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一线治疗方案,且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放疗专委会最新发布的《复发转移性宫颈癌诊疗指南(2025版)》给予其I类推荐。您认为这一创新药物的广泛应用将如何推动当前宫颈癌诊疗格局的变革?
曹新平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放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卡度尼利单抗作为一种创新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已被国内外多个权威指南推荐为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一线治疗方案。这一创新药物的临床应用成功打破传统化疗瓶颈,重塑一线治疗标准,推动治疗格局从“化疗为主”向“免疫联合”转型。
首先,传统化疗虽然一直是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标准治疗反应时间短暂、一般状态和生活质量迅速恶化、短期内死亡风险极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相比之下,卡度尼利单抗联合治疗模式不仅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还提高了客观缓解率和完全缓解率,同时不良反应可控。
其次,卡度尼利单抗实现全人群覆盖。传统PD-1单药治疗通常需要患者PD-L1表达水平较高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但卡度尼利单抗可使PD-L1表达阴性的患者也获得显著的生存获益。极大地扩大了适用患者的范围,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推动宫颈癌治疗模式向精准治疗转变,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值得一提的是,卡度尼利单抗作为中国首个完全在中国入组的大Ⅲ期临床研究药物,其成功获批和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妇科肿瘤研究领域的影响力,还为全球宫颈癌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推动了国际妇科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此外,卡度尼利单抗在复发转移性宫颈癌中的成功应用,为其在其他妇科肿瘤治疗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未来,卡度尼利单抗的广泛应用有望推动当前宫颈癌诊疗格局的变革,从治疗模式、治疗策略、临床实践规范化、患者预后改善到妇科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等多维度带来深远影响,推动宫颈癌治疗进入“免疫2.0时代”。
COMPASSION-16研究及其2025 ASCO更新的亚组数据证实卡度尼利单抗在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中实现了“全人群获益”。请您结合具体数据,谈谈这种疗效提升对晚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改善意义?
曹新平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放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COMPASSION-16研究及其在2025 ASCO大会中更新的亚组数据进一步证实卡度尼利单抗在复发/转移性宫颈癌中实现了“全人群获益”,对晚期宫颈癌患者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COMPASSION-16研究显示,卡度尼利单抗联合方案显著延长患者PFS,疾病进展风险降低38%(mPFS:13.3个月 vs 8.2个月,HR=0.62)。尽管当下,OS尚未到达,但已显现出明显获益趋势,mOS有望突破3年,近2/3患者生存超2年,24个月OS率为62.6%(vs 48.4%)。而且卡度尼利单抗治疗获益不受患者PD-L1表达状态影响,无论患者PD-L1表达水平如何,均可获益。此外,即使对于既往接受过CCRT的患者,卡度尼利单抗也具有显著的生存优势,mPFS翻倍可达16.1个月,而对照组仅为7.9个月(HR=0.55)。
根据COMPASSION-16研究及2025 ASCO更新数据来看,卡度尼利单抗疗效不受PD-L1表达状态、年龄、既往是否接受过CCRT、是否联合贝伐珠单抗的影响,实现全人群获益。有望重塑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一线治疗格局,推动免疫治疗成为新的标准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使更多患者能够从免疫治疗中受益。
卡度尼利单抗通过双重阻断PD-1/CTLA-4机制,克服了传统PD-1单药在免疫调节上的局限性。能否请您从免疫学角度简述其机制优势?此外,放疗可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原性,作为晚期宫颈癌重要治疗方式之一,与卡度尼利单抗联合应用能否进一步提升治疗效率?
曹新平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放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卡度尼利单抗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凭借其独特的双重阻断机制,在免疫学层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从机制上看,CTLA-4单抗在淋巴组织内的免疫活化阶段发挥“点火”作用,通过阻断CTLA-4与B7分子的结合,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而PD-1单抗则在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效应阶段“解除刹车”,通过阻断PD-L1与PD-1的结合,重新激活T细胞的杀伤功能。二者协同作用,形成“时间序贯、空间协同”的抗肿瘤效应,弥补了传统PD-1单药仅作用于效应阶段的局限性。
放疗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释放抗原,激活免疫系统,形成“原位疫苗”效应,促进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与卡度尼利单抗联合,通过其双重阻断PD-1和CTLA-4,解除T细胞在早期激活和晚期效应阶段的双重抑制作用,可进一步增强免疫系统的抗肿瘤能力。放免联合协同增效,不仅显著提高了T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浸润和活性,还有效解除了放疗诱导的PD-L1上调等免疫抑制,增强了T细胞对残存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从而实现了“局部控制+全身抗癌”的双重效果,有望显著提升局晚期宫颈癌的根治率,进一步改善生存质量,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卡度尼利单抗在复发转移性宫颈癌中的成功应用,为其在妇科肿瘤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基础。未来应如何进一步优化卡度尼利单抗的联合治疗方案,以实现更广泛的患者获益?
曹新平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放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卡度尼利单抗在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治疗中的成功应用,为其在妇科肿瘤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现更广泛患者的临床获益,仍需开展深入的探索研究。首先,应继续探索卡度尼利单抗与放疗联合应用于局部晚期宫颈癌的可能性,以突破传统治疗的瓶颈;拓展妇科肿瘤适应症,针对卵巢癌设计“三联方案”,并在子宫内膜癌中依据分子分型开展精准分层治疗研究;优化联合治疗模式,依据生物标志物指导铂类药物的选择,探索“诱导治疗+维持治疗”模式,以在疗效与安全性之间实现平衡。
最后,请用一段话来表达对于本次卡度尼利单抗一线适应证获批的感受?
曹新平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放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宫无不克,一线新生!热烈祝贺卡度尼利单抗获批持续/复发/转移宫颈癌一线适应证,中国复发转移宫颈癌患者将率先受益于全球领先的免疫双抗治疗方案!
结语
卡度尼利单抗双重阻断机制通过全面激活免疫反应,突破传统治疗局限,实现全人群覆盖,在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治疗中具有独特机制优势与临床价值,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为妇科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宫颈癌治疗从“化疗为主”向“免疫联合”转型。未来,随着卡度尼利单抗的广泛应用,卡度尼利单抗作为“中国方案”代表,有望推动宫颈癌治疗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选择。
曹新平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主诊教授,临床大PI,博士后合作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会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放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放射治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近距离治疗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近距离放疗学组副组长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宫颈癌质控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广东省放射肿瘤分会近距离放疗学组组长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妇瘤MDT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市抗癌协会放射治疗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大学医学部客座教授
审校|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放疗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曹新平教授
整理|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贺鹏
配资专业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