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真觉得这世界挺魔幻的。
就在今年五月,大洋彼岸的一纸判决,几乎是把苹果那个封闭花园的墙给推倒了一半。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开发者们简直要开香槟庆祝了。那个被大家骂了不知道多少年的“苹果税”,就是那个但凡你在App里花一分钱,苹果就要抽走三毛的霸王条款,在美国,居然被法院给禁了。
那家叫EpicGames的游戏公司,就是做《堡垒之夜》的那个,真是个硬骨头,跟苹果死磕了好几年,最后居然磕赢了。加州法院的判决说得那叫一个干脆:苹果,你必须让开发者在App里放自己的支付链接,而且,通过这些链接完成的交易,你不准收一分钱。
你听听,这哪是让你降点价啊,这简直是直接抄了苹果的“税务局”,把它对第三方支付的征税权给连根拔了。有人算了一笔账,说这一判决,可能让苹果一年少赚六十多亿美金。对美国的开发者来说,这感觉就像什么?就像是解放了。他们终于能喘口气,把省下来的钱,哪怕是让利给用户也好啊。
美国这边刚倒下一张牌,欧洲那边早就等着了。欧盟那个《数字市场法案》,就跟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似的,在苹果头顶悬了好久。苹果再牛,也扛不住监管的铁拳,最后只能乖乖低头,在欧洲把抽成降到了17%到27%之间。然后是日本、韩国……一个接一个,苹果的全球防线,就这么被撕开了一道又一道口子。
然而,就在这全球都在反抗苹果的浪潮里,你把目光转回国内,会发现一个特别诡异的景象。这里,风平浪静,那条30%的抽成红线,就跟焊死了一样,纹丝不动。仿佛外面世界的喧嚣,都和这片市场无关。中国,这个苹果最重要的海外粮仓之一,就这样成了一个奇特的“价值洼地”,成了苹果传统高利润模式最后的,也是最坚固的避风港。
这到底是为什么?凭什么?
有人说,是因为我们这边的用户对苹果品牌忠诚度高。这话可能没错,但总觉得没说到点子上。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是一种……怎么说呢,一种无力感吧。你看欧美的开发者,他们是真抱团,真敢跟巨头硬碰硬。我们的开发者群体呢?声音就显得零散了许多。还有我们消费者自己,维权意识和行动力,也远没到那种“只要不满意就跟你刚到底”的地步。
这种沉默,是有代价的。而这个代价,最终一分不少地,都落在了我们开发者和消费者自己头上。最直接的,你打开手机看看,同一个App,同一个服务,iPhone上和安卓上的价格,简直是两个世界。
就拿一个最常见的视频会员来说吧,可能你在朋友的安卓手机上买,一个月15块钱搞定。等你掏出自己的iPhone,点开一看,嘿,22块。那多出来的7块钱,跑哪儿去了?它不是凭空消失的,那就是“苹果税”最赤裸裸的体现。平台和开发者为了不亏本,只能把这部分成本,原封不动地加在消费者头上。
很多人可能觉得,“苹果税”嘛,那是开发者和苹果之间的事,跟我一个用手机的有什么关系?但事实就是,我们每个用iPhone的中国消费者,正在用自己的真金白银,为苹果在全球其他市场的利润损失“输血”。说白了,就是拿我们这边的高利润,去填补它在欧美因为政策让步而出现的窟窿。
数据这东西,冷冰冰的,但最能说明问题。光是2023年一年,中国市场就给苹果贡献了足足464亿元的“苹果税”。还有机构做了个预测,说要是未来五年这个税率不变,从2024到2028年,我们累计“上缴”的金额,会达到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2873亿元。这数字,足以让任何人倒吸一口凉气。
可问题是,这种建立在品牌光环和用户习惯上的特殊待遇,真的能一直玩下去吗?我觉得悬。国产手机现在什么样了?一个个都猛得不行,技术、体验,差距早就不是几年前的样子了,市场都杀成一片红海了。
iPhone在中国的销量,已经有下滑的苗头了。这种区别对待的玩法,就像温水煮青蛙,正在一点点地啃食苹果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品牌信誉和用户基础。消费者也不是傻子,越来越多的人也学精了,发现可以直接去App的官网上支付,绕开AppStore那个“收费站”。
软件这边被全球围剿,只是苹果麻烦的一半。另一边,硬件上,它那个“去中国化”的供应链转移,也正从另一个方向挤压它的利润。库克自己都承认了,为了规避风险,要把生产线往印度、越南这些地方大规模地搬。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要命的局面:一边是软件收入的核心——“苹果税”在全球范围内被打压,收入在降;另一边,是硬件制造成本因为战略转移,在不断地往上涨。这一降一升,双重夹击,直接威胁的就是苹果最引以为傲的超高利润率。这么一看,你就更能理解,为什么它要死死攥着中国市场这块肥肉不放了。国行版iPhone是全球最贵的版本之一,我们却还要承受着全球最高的“苹果税”。
面对这种状况,说真的,我们的监管部门,我们的行业协会,是不是也该动一动了?看看欧美的经验,对这种市场行为进行更严格的审视。毕竟,一家公司,能在美国被迫接受外部支付零抽成,却在中国坚持全球最高的30%税率,这种巨大的差异,本身就充满了不合理,值得去问个为什么。
而对于开发者来说,一个人单打独斗,面对这种庞然大物,声音太小了。只有大家真正地站在一起,形成统一的诉求,去发声,去争取,才有可能打破现在的僵局。只有当集体的声音足够响亮时,才有可能,哪怕只是撬动巨头那固执的、不愿改变的一角,为自己,也为我们所有的消费者,争取一个更公平、更合理的市场环境。
配资专业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